今天有约万人免费试乘地铁环线列车,我是其中一名好奇者。现场分两条人龙排队登记,一条是临场登记者(需填写表格),另一条是预先上网登记者,只要在登记台前出示打印确认纸即可。
现场有许多附近学校的学生帮忙维持秩序和解疑,确保大家排在对的人龙里,所以整个登记过程蛮顺利快速。
登记完成,工作人员会在访客手腕上系上彩带(在不同地铁站登记所获彩带颜色不同),并分发一本介绍小册和一只笔,访客即可凭着这彩带在环线的五个站自由乘车和出入闸门。
每个站的月台都设有舞台,除了文娱表演,当然也少不了问答游戏,还有小朋友喜欢的气球,让整个参观过程增添了嘉年华会的气氛。
乘客若参观完毕,决定离开地铁站前,还可凭着手腕上的彩带换取纪念品。彩带一被剪开取走,就不能进入闸门,除非重新排队登记。
车厢内的“保留座位”指示牌
我想起表妹跟我说过她乘地铁从不坐,不管车程多远,宁愿从上车站到下车。原因是她试过起身给老人让座,但被婉拒了,她只得尴尬回座;之后从后来几个站上车的乘客的眼神里,她有一种犯了没让位的错的心虚感。她认为这样子的“坐”地铁是件很有压力的事,所以宁可站到目的地。我笑她是个异类,加上经济许可,变成开车族也很自然了。
我自己也目睹过一些年轻人起身给老人(真的是年纪看来很大的老人)让座,老人坚持说不用不肯接受,几个站过后,老人站立的旁边的乘客起身下车,老人就毫不犹疑的坐下,这又给还坐在附近的那位年轻人传达一种怎样的无声讯息呢?
车厢内的路线图
访客可自由的在五个站间穿梭,没有时间限制,所以有时候会遇到拥挤人潮,有时候则是大把空位任君选;但在车头和车位的玻璃窗处,通常都会挤满人观看和拍照,有些索性将相机或手机紧挨着玻璃窗,用摄像功能拍下列车开动时的隧道情况。我也用手机试了,但效果差强人意。
巴特礼(Bartley)站的艺术品:整面墙由一分钱硬币组成装饰
实龙岗(Serangoon)站的艺术品
罗弄泉(Lorong Chuan)站的艺术品
碧山(Bishan)站的艺术品
月台的椅子上,也设计了BISHAN的字样
玛丽蒙(Marymount)站的艺术品
环线地铁站内月台上的站名,也加上了中文和兴都文,可惜的是列车去向的标示还是只有英文。
一般上,这些标示是三个一组的,中间的是站名,左右两个是终站名。以站名来说,现在的做法是一组显示英文和中文站名,下一组就显示英文和兴都文站名,如此这般的间隔下去。这当然很好,美中不足的是左右两边的终站名却清一色只显示英文名。
如果能一组显示英文和中文终站名,比如:左边显示 "To Bartely",右边显示“往巴特礼”,下一组就左右两边各显示英文和兴都文的终站名,这样会不会更理想呢?
我们经常标榜我们是四大种族平等和谐的国家,但如果能在这些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细节上体现,会更有说服力吧?我自己偶尔会在地铁月台遇到中老年人用华语询问:“我要去某某地方,应该在那一边上车?”,如果增加了中文终站名,他们对乘搭地铁应该更有把握。
另一美中不足之处是贴在月台玻璃门上和作品旁的艺术品介绍,也是清一色只有英文。尤其是作品旁的介绍,以上面碧山站的艺术品全图为例,如果能在作品左边的英文介绍加上一个兴都文的介绍,在作品的右边加上马来文和中文的介绍,多这么一个小介绍板,应不会碍眼到那里去吧?既可让不谙英文的国人和游客对这作品有进一步的认识,又可体现我国四大民族平等和谐的国情。当然,如果硬要说艺术不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的,我也就无话可说。
除了这些小瑕疵,整体来说我是觉得满意,也感激有心人在提升公共交通方面的努力(希望在维持合理的收费方面也一样努力)。当然,单是硬件方面的提升是不够的,作为乘客的我们,也要努力提升乘客的素质才是。
我期待着环线全线早日完工通车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