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林自有幽閒趣

2009/2/26

国际向导日2009 - 文化遗产探索之旅

本地向导协会为庆祝国际向导日,在今天举办了三项免费的“文化遗产探索之旅”:分别为“天主教在新加坡”、“滑铁卢街的名利与财富”和“海南咖啡香”。每条路线每隔一小时就各有一中、英团出发,行程约一小时。

天主教在新加坡

我们首先参加“天主教在新加坡”的路线,从图书馆越过俗称二马路的维多利亚街(Victoria Street),到对面的圣约瑟教堂作外部参观。

维多利亚街

圣约瑟教堂

这是一座由葡萄牙神父创办的歌德式蓝白建筑,左右侧为原圣安东尼男校和圣安东尼女校。导游说常见于教堂的玻璃彩绘和壁画(多为圣人形象)在阳光照射下,有令人如置身天堂的效果,同时也让文盲能藉此向心中的圣人祈祷。以前在教堂见到玻璃彩绘,由于不是教徒,总是漫不经心的随意浏览,从来不曾想过它们除了艺术美感外,还具备了宗教方面的功能。


从圣约瑟教堂后门出来,就是俗称三马路的奎因街(Queen Street),我们到圣彼得、圣保罗教堂作外部参观,其隔壁是公教中学旧址。

圣彼得、圣保罗教堂

从主建筑门外向内望,可看到一些残旧楼板的岁月痕迹。导游约略的向我们介绍了圣彼得和圣保罗的事迹,并告诉我们如何辨认两位圣人的塑像:手持钥匙的是圣彼得,手持剑的是圣保罗。

 
圣彼得与圣保罗塑像

当导游提到耶稣预言圣彼得将三次不敢承认他和耶稣的关系时,我想起了我的基督教故事启蒙老师–小学时候的英文补习老师;是她借给我一些基督教故事书,开启了我对基督教的一些初浅认识。悠悠数十年过去,不知伊人现在何方,可还记得当年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学生。

教堂的斜对面,是由原公教小学改成的新加坡美术馆分馆“8Q”,名字起源于其位于奎因街8号(8, Queen Street)。

8Q美术馆

经过8Q往前行,在奎因街与勿拉士峇沙路(Bras Basah Road)的交界十字路口处,遥望斜对角的善牧主教堂(Cathedral of the Good Shepherd)。

奎因街

善牧主教堂

经导游介绍,我才知道原来教堂分有四个等级, 解了我一向不明白为何同样是教堂,有些称为Church,有些又称为Chapel之谜。我上网找了一些解说如下:

小堂/禮拜堂(Chapel):有駐堂神父/主理牧師一位。
聖堂/禮拜堂(Church):通常為傳道區/牧區所在,有主任司鐸/主任牧師,教友/會友多的教堂甚至有執事/助理聖品。
座堂(Cathedral):教區主教駐在地。
大殿(Basilica):又稱聖殿,通常為總主教/大主教所在、或為有特殊宗教事蹟發生的地點,例如露德、花地瑪。僅有天主教設此等級。

接着右拐经过由原圣约瑟书院改成的新加坡美术馆。圣约瑟书院和英华书院及莱佛士书院是当年的三大英文书院,它栽培出来的优秀人才中,就包括了陈庆炎博士和先贤林义顺。

新加坡美术馆

过了美术馆向右拐,就到了俗称四马路的滑铁卢街(Waterloo Street),经过和先贤马绍尔极有渊源的犹太会堂,这“天主教在新加坡”的路线也到了尾声,大伙儿即打道回图书馆,准备参加另一条参观路线。

滑铁卢街

犹太会堂

滑铁卢街的名利与财富

回到图书馆休息了十五分钟左右,又随“滑铁卢街的名利与财富”团出发了。第一站介绍了一所让遭遇家暴的妇孺暂避的收容所(我忘了记下机构名字)。

暂时称之为“妇孺收容所”

接着介绍隔邻的雕塑广场,其前身为美以美教堂,听说当年教堂的信徒多是土生华人,所以是以马来话传教的。两者之间夹了一间报章介绍过的“My Secret Garden”,从外望去,情调似乎不错,听说所售卖的饮料也有独到之处。

左边为雕塑广场

接着到克里斯南庙和观音堂前听导游介绍了相关的故事后,行程也到了尾声,我们因另有安排,无法继续参加“海南咖啡香”的行程,也就不随队伍回返图书馆。


报章的介绍文提到“滑铁卢街上有不少修复的洋房,究竟这一带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富裕人家?”,“据说早期这一带聚集了许多土生华人,滑铁卢街上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?”,导游在这方面着墨不多,我是有些失望的。过后我独个儿走到滑铁卢街的另一头,拍了几张修复了的洋房照片,但对其背后的故事则不甚了了。


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

没有评论:

于此部落格中搜寻

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

free counters